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动物实验培训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机械性的介入治疗手段,支架植入术是处理PTCA急性血管闭塞最有效的手段,它是将金属支架永久性地置放于冠状动脉病变处,经球囊扩张释放或自膨胀方式支撑住血管壁,以保持冠状动脉管腔的开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冠状动脉支架的分类:
(1)裸金属支架
(2)药物洗脱支架
(3)生物可吸收支架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标准步骤包括:建立介入路径;指引导管到达冠状动脉开口;导丝通过靶病变以建立器械输送的通道;靶病变的预处理和/或腔内影像学和/或功能学评估;植入支架(支架的选择、输送、定位、释放、支架球囊撤出);支架内后扩张优化和/或腔内影像学和/或功能学评估。
(1)介入路径:主要包括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无论从患者的舒适性,还是手术的安全性、血管并发症,经桡动脉入路均优于经股动脉入路;但桡动脉较细、解剖变异多、易痉挛,且桡动脉入路操作指引导管较复杂。
(2)指引导管的选择:良好的指引导管可为器械输送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和良好的同轴性,同时还不会损伤血管开口。术者应根据升主动脉根部直径、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及病变情况、靶血管迂曲程度和血管柔顺性、支架的长度和柔顺性、术式的复杂程度酌情加以选择,同时还需考虑个人经验及器械的可及性。对于开口异常、桥血管病变或对支撑力要求相当较高的复杂病变,术者可选择大直径指引导管、适度深插指引导管、通过延长导管/子母导管辅助、伴侣导丝技术、边支球囊锚定等技术增强指引导管的支撑力。
(3)导丝的选择:如何选择导丝取决于病变特征、导丝性能和术者操作经验等多方面因素。一般而言,工作导丝能顺利通过简单病变和大部分复杂病变,并支持球囊与支架的送入。少数特殊病变,需要使用具有特殊性能的导丝。操作过程中要固定导丝,避免导丝大范围移动。
(4)靶病变预处理:见“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一)基本情况及(二)半顺应性球囊”部分。
(5)支架的选择:选择支架时主要考虑支架的直径和长度。支架直径选择的依据是病变近端和远端相对正常血管段(参考血管)的直径,通常推荐支架直径和参考血管直径的比值为1.0-1.1。一般而言,病变预扩张后应当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使血管充分扩张来确认血管的真实直径。如果是CTO病变,由于长期的血流灌注不足,远端血管可能显著小于真实的直径,此时尤其应当注意不要急于植入支架,应当多次注射硝酸甘油使血管恢复真实的直径,再据此选择支架的直径。如果病变比较长,尤其是位于前降支的长病变,病变近端和远端的血管直径相差较大,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方法应对:第一种方法是根据病变远端的血管直径来选择支架的直径,支架释放后再选择较大直径的非顺应性球囊在近端进行后扩张,以使近端支架的直径与近端血管直径相吻合;第二种方法是选择2个不同直径的短支架分别适应病变远端及病变近端的血管直径。有一种特殊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即病变血管内正性重塑和负性重塑交替出现时,支架直径的选择会变得非常困难,这种情况应当使用腔内影像手段帮助确认血管的真实直径。支架长度应尽可能覆盖整个病变,支架两端应超出病变肩部以外2-3mm,即从正常段到正常段。
(6)支架的输送:DES表面有涂层,从包装中取出药物支架后不要用手或物品触碰支架,避免用液体浸泡支架;将Y阀彻底打开后再送入支架,过Y阀时不能有任何阻力;支架通过病变时如遇到阻力,不可以强力推送,应撤出支架,用球囊重新扩张后再送入,或将子母导管或延长导管送至靶病变附近,建立一个平滑的通道,从而帮助DES输送到位。
(7)支架定位:选择合理的投照体位使病变充分暴露有助于支架准确定位。当需要支架定位极其精确时,采取至少2个不同的投照体位来确认支架的位置。当支架和指引导管头端随着心脏搏动在血管内前后移动时,可调整指引导管同轴后深插,或再送入1根导丝至主动脉窦部固定导管。
(8)支架释放:支架释放应当全程在透视下完成,准确定位后即可加压扩张。通常先以公称压力释放,如果支架球囊未充分膨胀,可逐渐增加压力,但原则上不应超过爆破压力,如果支架球囊仍未充分膨胀,应当撤出支架球囊,采用非顺应性球囊进行支架内后扩张。
(9)支架球囊撤出:应当等待支架球囊充分回缩后再尝试撤出支架球囊。支架球囊有时会不容易撤出,尤其是钙化、成角或迂曲病变植入支架后,此时应先缓慢前送支架球囊使得球囊和支架的角度改变,再小心的回撤支架球囊,回撤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指引导管头端和导丝远端的位置,避免血管损伤。
(10)支架的后扩张:见“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一)基本情况及(三)非顺应性球囊”部分。
(11)支架的串联应用:通常情况下应尽可能地选择单个支架。如果同一血管需要植入多个支架,需按照先远后近的顺序送入支架,尽量避免穿过近端支架去输送远端支架,否则会增加支架无法通过、DES涂层脱落、近端支架纵向变形等风险。当支架需要串联重叠植入时,重叠部位应避开主要分支开口或成角部位,重叠长度以2-3mm为宜,支架释放后需要对重叠部位进行高压后扩张。